最近乌克兰前线又传出新消息。俄军攻打乌东重镇波夫洛夫斯克,乌军指挥官却高调宣布“战局平分秋色”。社会化媒体上一片“乌克兰又赢了”的欢呼,但在炮声未停的战场上,输赢的界限比新闻标题模糊得多。到底是胜利在前,还是僵局延长?
10月初,顿涅茨克州的天空依旧灰暗。波夫洛夫斯克,这座原本以煤矿和铁路枢纽闻名的小城,如今成了战场地图上最刺眼的一点。俄军持续在这一带发动攻势,而乌军防线在多次轰炸中被迫调整。就在外界都以为俄军要推进时,乌军指挥官在采访中表示:“战局平分秋色。”这句话立刻被乌克兰媒体广泛引用,配上激昂标题——“乌军稳住阵地,东线未丢!”
这样的宣传节奏并不新鲜。自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国内一直维持着“必胜叙事”。基辅当局深知,前线士气与舆论信心同样重要。每次乌军顶住攻势或拖住俄军进度,都会被包装成“又赢了”的信号。而在社交平台上,这类新闻比炮击通报更容易传播,也更能安抚民心。
外媒的报道则略显冷静。路透社援引乌军无人机部队指挥官的话称,俄方小股部队已经渗透波夫洛夫斯克城内,正在展开交火。也就是说,战斗不只停在城外,而是已确定进入城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城市仍处于拉锯状态,双方都没拿下决定性优势。所谓“平分秋色”,更多像是战线互有消耗。
俄方媒体则把同一场战斗形容成“推进成功”。俄国防部称,其部队在波夫洛夫斯克南部推进数公里,控制了几个关键制高点。虽然没有正真获得独立证实,但这一说法让外界意识到:同一场战斗,两边叙事完全不同。一边说稳住,一边说推进,胜负成了舆论之争。
乌克兰国内的媒体生态使这种“赢面”叙事更加稳固。战局胶着时,总要有人给公众希望。民众需要看到胜利的迹象,哪怕只是战线没后退。于是“成功抵抗”“打退敌人”“形势乐观”成为报道的关键词。事实上,波夫洛夫斯克方向的战斗持续数月,双方都没拿下完整控制权。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也在不断强化这种情绪。每次记者问及东线局势,回答几乎一致——“我们坚守阵地,士兵英勇,敌人损失惨重。”而在被问到城市是否完全安全时,发言人往往避而不谈。这样的表述既能维持信心,又不给外界判断的空间。
前线士兵的处境远没有宣传那么轻松。波夫洛夫斯克周边村镇多次易手,炮击频繁,补给压力大。无人机侦察、炮火覆盖、街巷混战成了常态。对士兵而言,“平分秋色”意味着每天都要重新防守同一片废墟。
于是,这个“又赢了”的口号变成了一种心理策略。既是鼓励,也是缓冲。对民众,它能制造希望;对前线,它能掩盖消耗。战争的舆论场上,胜利不只来自战线的推进,也来自叙事的塑造。
波夫洛夫斯克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俄乌都不愿放弃的目标。城市位于顿涅茨克州中部,通往西线的铁路、补给线都经过这里。谁能控制波夫洛夫斯克,谁就能掌握整个东部战线的物流动脉。这让它的每一次交火都带有象征意义。
俄军的目标很直接:占领城市,切断乌军交通线。乌军的目标同样明确:守住城市,哪怕只守住一半也要维持阵地。这种战略上的对抗注定会拖成消耗战。乌方在公开发言中称“俄军伤亡严重”,俄方则反驳“乌军防线崩溃”,两边都没有确凿证据,只能不断发布各自的胜利画面。
外媒报道显示,俄军最近数周在波夫洛夫斯克方向的进攻频率显著增加。夜间炮击、无人机袭击、地面突击轮番上阵。乌军指挥官称,俄方投入大量兵力进行“破坏式渗透”,小股部队潜入城区制造混乱。这种战法类似“蚕食战”,不求快速攻下,而是逐步磨掉防线。
乌克兰军方的回应是密集防御。炮兵与无人机混合部署,依靠地形和城区建筑阻止俄军推进。战斗的结果就是:街区反复易手,城区残破不堪。双方都声称“占领关键位置”,但无一方能彻底控制全城。这种相持形势,被乌方定义为“平分秋色”,被俄方称为“稳步推进”。
在信息战层面,两国媒体的调性更是鲜明。俄方报道强调乌军的伤亡数字与撤退镜头,乌方媒体突出士兵英勇和俄军装备损失。这样的叙述不断制造心理差距,让国内观众各自坚信“我们在赢”。战争变成一场情绪管理比赛。
乌军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经历两年多的战斗后,乌克兰在无人机战术和前线通讯上确有进步。前线部队能实时协调、快速反击,一些俄军装甲车列队在空中侦察下容易暴露。但这种技术优势并未带来明显的战略突破,只能让乌军避免被压制。
波夫洛夫斯克的战局正是这种平衡的缩影:双方都无法赢下决定性胜利,却都无法撤退。乌方坚称“防守稳固”,俄方宣称“继续推进”。
这种长期胶着也让战争心理层面的博弈更复杂。乌克兰国内需要保持“希望叙事”,俄方则依靠“必胜信号”稳定国内支持。两国都在打“心战”——不仅对敌,也对自己。
乌军指挥官的那句“战局平分秋色”背后,是一场舆论与现实的对冲。前线的焦土与国内的口号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战斗还在继续,胜利的定义,却越来越模糊。
俄乌战场的地图像一张揉皱的报纸,展开时满是折痕。波夫洛夫斯克这一个名字在外媒报道里频繁出现,却没人能画清楚谁控制了哪条街。ISW的战情图上,红蓝两色纠缠在一起,一天前“俄军推进”,一天后“乌军反击”,就像坐地铁时看错方向,还没反应过来又被挤回站台。
俄军宣称在南线持续推进,用了他们最喜欢的动词:“稳定”。乌方回应也同样熟悉:“顽强”。两边都用最中性的词来描述最激烈的战况。事实是,波夫洛夫斯克几乎被炸成废墟,连谁占上风都变得模糊。BBC 记者形容那片区域是“地图上存在、现实中消失的城市”。
这种拉锯式的战争,让统计数字失去了意义。每天都有“摧毁十辆坦克”“击落五架无人机”的报道,但从来没人确认过到底是哪一方的。双方都宣称自己“打击成功”,这就像一场永不结束的拳赛,双方都举手示意自己赢了。外界能做的,只是记录。
乌克兰方面的策略已经转向“守”。他们不再谈“反攻”,而是谈“稳住线”。这种转变在基辅被包装得很巧妙——从“进攻”到“坚持”,听上去没变,实际上意味着资源紧张。路透社分析称,乌方的战略目标已从收复失地转为维持可控前线。
俄军也没得到想要的突破。塔斯社宣称部队在波夫洛夫斯克方向“持续压制敌方火力”,但并未宣布攻占城市。分析人士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攻势进展有限。俄方的炮火确实猛烈,但补给线同样吃紧。战争拖长到第三年,连进攻也显得疲惫。
国际观察员称,俄乌战争的现状是“静态消耗”——没有大规模推进,却在不断磨掉对方的士气与装备。每个阵地都像反复刷新的存档点。外界看热闹,前线打得疲惫。法国电视二台的战地记者写道:“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坚持久一点的人。”
更吊诡的是,双方都在用“稳定局势”向国内汇报。对乌克兰而言,这是信心;对俄罗斯而言,这是控制。两种语言不同,心理作用相似——都在对内消化焦虑。战争进入第三年,所有的“赢”都变得象征化。炮火是真实的,胜利的定义却越来越抽象。
基辅的新闻频道依旧在循环播放乌军的英勇画面。镜头里是年轻士兵、蓝黄旗帜、振奋的音乐,仿佛胜利就在明天。街头的气氛比战场乐观得多,咖啡馆的顾客照常聊天,地铁里播放爱国歌曲。外媒评论说:“乌克兰是一个在战争中努力保持日常的国家。”
这种“保持日常”的背后,是心理防御。战争太久,人需要相信努力有意义。对民众来说,新闻里的“又赢了”不只是信息,更是一种止痛药。现实是艰难的,信念必须明亮。心理学家称,此现状叫“选择性希望”——明知道形势艰难,也要抓住一点光。
俄罗斯方面也在进行同样的心理调节。俄媒报道中几乎每天都有“消灭敌方据点”“摧毁弹药库”的消息。电视台语气平稳,仿佛战争是一种有条理的工业生产。两国都在用语言维持秩序,让混乱变得可控。战争变成了新闻素材,也变成了情绪出口。
外界的反应更加冷静。路透社指出,国际援助正在放缓,欧美国家的公众注意力转移。欧洲媒体用“疲劳”形容外部氛围。各国政府依旧表态支持乌克兰,但财政和军事援助规模已显而易见地下降。BBC分析称,战争从“政治事件”变成了“日常新闻”,热度不再等于行动。
在乌克兰内部,“胜利”的定义开始模糊。有人把“守住城市”当成赢,有的人觉得“没被占领”就是赢。政府发言人强调“稳住就是胜利”,这句话被频繁引用。它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现实的妥协。战争太久,任何不输的状态都值得庆祝。
基辅的夜空偶尔传来防空警报,街头的人们依旧照常走动。没人再惊慌。一个普通民众在采访中说:“听惯了警报,说明还活着。”这句话比所有政治表态都更真实。战争把生活磨成了日常,而“胜利”成了一种心理姿态——要让自己相信,还能赢。
波夫洛夫斯克的战斗还在继续。俄军没有彻底攻下,乌军也没有彻底击退。地图上的线一点点移动,又回到原位。就像电影里卡住的镜头,反复闪回同一个场景。双方都说“战局平分秋色”,其实更像两个人拉锯的平衡:松不得,输不起。
战争的残酷在于,它让人习惯。习惯轰鸣,习惯乐观,也习惯虚假安全感。对乌克兰而言,“又赢了”不是结论,而是一种继续的方式。每一场没有崩溃的坚持,都是一次小型胜利。对俄罗斯而言,能继续打下去,也是胜利。这个战场没有赢家,只有还在站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