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攻城拔寨,势如破竹。2020年,全州8个县全部脱贫摘帽、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9万贫困人口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
握稳脱贫“接力棒”,马不卸鞍再进发。一场持续五年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改写恩施的发展面貌。
新起点上,恩施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立足“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资源优势,发展“茶烟菜药果畜粮蜂”特色产业,打造“一区一地一样板”。从绝壁险峰到富硒沃土,从深贫之地到产业高地,恩施州用实绩书写加快建设农业强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要不是政策好,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拖垮了这个家!”7月中旬,利川市汪营镇一名低保户拿到医疗救助结算单,双手微微颤抖。他因患重病住院治疗,总费用8.6万元,经三重保障报销后,个人仅支付5000元。
在利川市医保局,一张“高额医疗费用动态监测预警地图”格外醒目,因病返贫、致贫预警人员被精准推送到民政和农业农村部门。
守底线、防返贫,关键是做好精准监测、长效帮扶。5年过渡期以来,恩施州坚持帮扶关口前移,运用“铁脚板”和大数据,变被动救济为主动防治,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堤坝。
聚焦重点领域,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安置率均稳定在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实施危房改造1431户,新增危房“动态清零”;实施13处水源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3.54%;农村低收入人口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保持在90%以上,慢性病签约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聚焦重点群体,有很大效果预防返贫致贫。紧盯农户返贫致贫风险,建立“每月预警研判、季度入户走访、年度集中排查”机制,确保风险早发现、帮扶早介入、问题早化解。截至目前,全州监测对象共计19779户、60039人,其中14042户、42499人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风险消除率达70.8%。对尚未消除风险的5737户、17540人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一专班”帮扶措施。
聚焦重点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步发展。在安置点配套建设扶贫车间306个,新建农家乐、小旅馆、小商店、电商等6000余家,设置公益性岗位1120个。全州6户以上1425个安置点全部明确主导产业,6.2万户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稳定就业,“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基本达成。
从“输血”到“造血”,恩施州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任务,激活内生“动力源”。
产业帮扶成效明显,将60%以上衔接资金用于产业高质量发展,股份分红、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种养托管等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逐渐完备,将脱贫群众紧紧嵌入产业链。开展消费帮扶,“832平台”销售额达57.92亿元,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就业帮扶精准有力。外出务工、就近吸纳、就地安置“三路并进”,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每年保持在41万人以上,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人数连续4年保持增长,乡村公益性岗位年均吸纳脱贫人口就业2万人以上。
扶志扶智走深走实。支持有条件的脱贫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49亿元,激励6万余户脱贫户发展生产;发放小额信贷资金69.3亿元,支持13.53万户脱贫户发展生产。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过渡期初的11887元增长到2024年的16571元,增长39.4%;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9818元增长到15218元(2023年),增长55%;连续4年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中取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湖北重要生态屏障,恩施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公里,居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达到67%,被授予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
绿色是恩施的底色,生态是恩施的生命。恩施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绿水青山,成功创建湖北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快速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8月,走进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漫山茶园叠翠,茶农忙着采摘秋茶。“以前施肥打药没章法,卖茶时收购商挑三拣四,一年忙到头也落不下几个钱。”村里一名老茶农称,这片老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后,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茶叶品质好,鲜叶收购价高出市场价两成,亩产值破万元。
茶叶,是恩施的主导产业。恩施狠抓茶园精细化管理、低产老茶园改造和产品质量管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茶叶种植标准化。规上茶企全部完成电气化改造,建成清洁化生产线条,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条,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
生态茶园、高效菜园、精品果园、道地药园和马铃薯标准化基地遍布山间,畜禽、中蜂标准化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恩施州保障蔬菜、马铃薯、生猪、茶叶等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集成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粪肥还田利用等施肥方式;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开展统防统治,集成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依托湖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构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做好病虫害监测。
为减少“白色污染”,恩施推行0.015毫米的加厚地膜与可降解地膜双轨模式,形成“发放—使用—回收”闭环体系。
咸丰县唐崖镇彭家沟村,发展“猪沼果旅”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壮大恩施黑猪、唐崖白柚“一黑一白”当家产业,成为省级生态村,年产值达1.5亿元。村民李冰成为该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他养殖500多头黑猪,购买固液分离机,将猪粪干料处理成优质有机肥,湿料汇入沼气池,直达田间,用于喷灌。他用这些肥料还栽种了6亩白柚,种植养殖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经营主体生产小循环、镇域产业融合中循环、县域种养大循环。恩施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种养融合、近零排放”发展模式,构建县乡村三级循环体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在保护中逐绿前行,恩施建成国家级、省级优质农产品基地28个、213.86万亩;经认证的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面积达413.02万亩、产品770个,均居湖北省第一。
恩施州拥有全球唯一的独立硒矿床,96.41%的土壤含硒,其中59.53%达到富硒水平。这块上天赐予的“硒世宝地”,正在释放出惊人的产业能量。
2024年,恩施州富硒产业产值突破1100亿元,成为全州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健全硒标准——加强硒与人体健康的基础性研究,加快硒蛋白国家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的修订。发挥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作用,打造全国硒产品检验认证总部。快速推进全州土壤硒资源普查成果转化运用,建设一批标准化富硒生产基地,规范硒标识应用。
做强硒科研——加强涉硒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建设,夯实“产学研”平台,建立“硒谷人才智库”,建设以涉硒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协同体系。组织实施涉硒基础科研及应用型、创新型科研项目,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力提升硒产业科技含量。
丰富硒产品——以硒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加强堇叶碎米荠保护利用,深化硒在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医药产品等领域的产品研制,打造硒产品研制总部。加快硒蛋白产业化进程,建强以富硒茶叶、富硒蔬菜、富硒饮料、功能性硒食品、硒日化品为主的产业体系。
擦亮硒品牌——以“硒+X”战略为核心,构建“1+8+N”品牌体系,“1”即确立一个以硒为引领的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州域公用品牌“恩施硒物”,“8”即围绕“茶、烟、菜、药、果、畜、粮、蜂”8大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N”即企业产品品牌,推动县市差异化发展。
大力实施“三出四进”行动(硒产品出山、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蔬菜进港澳、中药材进东南亚、藤茶进澳洲、矿泉水进中东),“恩施硒茶”频频亮相平台矩阵,登陆高端展会,与社区居民交融互动,成功塑造恩施农产品“绿色、有机、含硒、安全”的品牌形象。连续举办9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成为全国顶级规模、影响力最强的硒展会。在大中城市开设恩施硒茶体验店1189家、恩施土特产专卖店52家、恩施餐饮示范店39家、恩施炕土豆品牌形象店8家。
“恩施玉露”“利川红”成就“东湖茶叙”佳话,“利川红”、鹤峰葛仙米捧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恩施玉露”“恩施土豆”“来凤藤茶”等跻身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恩施土豆获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中国十大马铃薯品牌。“恩施玉露”“唐崖茶”“小猪拱拱(恩施土豆)”入选全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农田静卧、茶山绵延、民居耸立、民宿点缀……乡村建设细梳妆,和美乡村入画来。
近年来,恩施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个个村庄焕发新颜。
盛夏时节,漫步在利川市南坪乡五谷村,盎然景象扑面而来。五谷村以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为突破口,创新推行“三个三”工作机制,激发村民共建共治热情。其中,15组村民共同参与,10天完成了3公里道路扩宽、1公里道路刷黑及980米挡土墙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启动清洁家园行动,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实现“步步有景”。
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恩施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州、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取件、扫码、出库……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村民商守萍来到村便民服务站,领取包裹。“以前要跑到镇上去取快递,费时又费力。如今快递进村,方便多了。”商守萍高兴不已。
恩施山高路远、地广人稀,以前快递业务只到乡镇。变“慢递”为快递,打通消费品进村和农产品出山的“首尾一公里”,至2023年10月,全州1356个建制村寄递服务网点全部建成,山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收寄快递。
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网通“老五通”提档升级,物流通、金融通和医疗通“新三通”加速覆盖,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每到周末,恩施市白杨坪镇麂子渡村游客暴增,12名党员组成“旅游服务党小组”,负责疏导交通、调解矛盾等。麂子渡村将全村83名党员编入旅游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矛盾调解、文艺表演等8个党小组。同时,以院落为微治理单元,成立3个院落自治小组,树立乡村“微治理”典范。今年,麂子渡村以组织强、产业兴、乡风美的独特魅力,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数字化治理……恩施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0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个、全国文明乡镇4个、全国文明村18个。
山清水绿、村美民富。恩施以硒产业为笔、绿色为底、民生为墨,绘就气势磅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山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