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既有其必要性又具备相对优势——天津所处的京津冀城市群拥有3500多万非流动人口,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需求旺盛,且围绕农业产业链呈现多元需求特征。尽管是粮食主销区,同时面临耕地资源有限、农村老龄化加剧等问题,但天津也是2024年7个主销区中唯一获评耕地保护考核优秀等次的省市,这保障了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目前口粮自给率近七成。此外,水林田海资源等要素齐全,也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很明显的成效的基础上,2023年,天津市发布了乡村振兴全方面推进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把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作为主攻方向。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被更多强调。同样的,都市农业不再只作为“城市附属”,而应当更深入地参与城乡要素流动、供需匹配、产业升级,在此过程中也少不了金融支持。以此为目标,金融怎么样找到助推都市农业升级的发力点?为满足新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又进行了怎样的突破与创新。带着这样一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期走进了天津的四郊五县。
图为在东丽区永和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耕地已栽种上水稻。在农发行东丽支行的长期贷款支持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让农户实现了种植效益提升,更解决了过去的耕地浪费问题。
“没想到,凭借在农交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交易我也能贷款,这笔资金足以补上我因扩大种植规模而出现的资金缺口。”记者见到武清区农民姚兴永时,他正用抽水机处理着田间积水。此前几天,天津阴雨天气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墒情,不过因为手头有资金,他完全能处理好这一临时性问题。
“前一年赚的钱投入第二年的农业生产中,种植规模逐步增加,即使偶尔有资金需求也会先向同村人求助。”过去从未贷过款的姚兴永讲述了他过去的生产和资金状况。转折就发生在今年初,去年玉米价格不理想让他今年新增80亩种植规模的计划遭遇资金阻碍。正当姚兴永不得不放弃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时,天津农商银行通过农交所中的信息发现了他。
“之所以要基于农交所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交易这一场景创新一款新产品是因为他们在业务开展中发现了传统业务模式供需不匹配问题,像姚兴永这样的主体,我们通过现有渠道很难发掘、满足其需求,开展贷后管理也存在难度。”天津农商银行微贷业务负责人张雪璐和记者说,“传统整村授信模式较多依托村两委力量和银行长期走村入户的调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常年围着农地转,再加上他从未有过贷款经历,更难敏捷捕捉其需求。”即使姚兴永通过村两委提交了申请,整村授信额度评定依赖对农户家庭资产价值评定,首次申请的主体获批额度有限,也可能没办法立即获得贷款。
基于天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这一现实情况,同时也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程度面临融资不足、流转费筹措难等困境,天津农商银行联合农交所创新推出了“农地鉴证贷”这一业务产品。“在申请流转土地的网站上,就能找到农商银行贷款申请的入口,我们扫码即可通过平台同步银行,实现对用于地租支付贷款资金的申请。我前一天提交的申请,第二天,7.8万元贷款资金就到账了。”姚兴永分享了他的贷款体验。张雪璐和记者说,土地流转合同和主体经营情况也在贷款申请后被共享给农商银行,大幅度缩短农商银行线下调查的时间,贷款资金直接用于在平台上支付土地租金,也给银行更多交叉核实信息和风控提供了依据。
不仅是支持耕地流转,天津金融部门也在更大维度上助力耕地整合,在实现农业增效的同时,提升辖内城乡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当记者进入东丽区永和村时,路两旁便是望不到头的水稻田,远处的低空中能看到无人机正在进行田间作业。几年前,能有那么大片农地可供开展机械化粮食种植,对于距离滨海新区仅30公里的永和村村民来说还是很难想象的。当地人和记者说,这边很多农民早就不以种地为生了,出于耕地保护需要和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考虑,村集体会将承包地整合起来出租。但即使整合再出租,真正经营者也很难实现对农地的高效运作。
“这是过去永和村耕地的状态。”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他拍摄的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的照片,“有过去的挖塘,田间灌溉、排水沟渠很宽且都在地上,土地平整度也不够,这不仅影响机械化作业效率,也无形中浪费了不少耕地资源。”据介绍,东丽区还都会存在盐碱耕地问题,这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地力和耕地上的粮食生产效率。天津市国源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说,有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会租赁当地农地,开展规模化作业,但即使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经营者也不愿进行土地平整等投入。“要整治以上问题,整体投入较高。而农业产业本身投入产出周期长,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使因土地不平整遭遇大型农机没办法使用问题,也不愿开展相关投入。”
在农发行天津东丽支行的支持下,以上问题正在慢慢地得到解决。“包括平整土地、改造沟渠、治理土壤、填埋挖塘,我们核算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投入超过1万元,而相应贷款归还的基础还是我们公司自身经营农业产业等各类综合收入。”上述工作人员和记者说,国源土地开发整理公司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主体和承贷主体。依照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并验收通过后,土地会被返还给村集体,由此,该公司代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承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较长的投入产出周期。匹配这样的项目特征,农发行天津东丽支行开展可研分析,并尽可能压低贷款利率,最终高效审批通过4.64亿元贷款,用于支持永和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如今,项目一期已完成,二期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二期贷款已投放1.3亿元,放款节奏严格匹配项目进度。”农发行东丽支行行长王健辉和记者说。据了解,这样的贷款支持不仅帮助解决了耕地因不平整、盐碱化而“种不好”的问题,两期项目共6000亩的改造面积还能通过项目实现新增耕地1000多亩,最终实现村集体有收益、耕地质量有提升、公司运营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良好局面。
除了扶持农业主体开展高品质农产品种植,农行在天津还支持了天津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的项目建设。图为在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内,由农行贷款支持建设的蔬菜理配区。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城郊地区,开展土地整合、实现资源集约是农业提效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农业产业还需要紧跟需求,从产品和服务品质中要效益。
“我们村50岁以上的农户多数常年开展大棚种植,芹菜、西红柿是我们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村党支部书记杨志明向记者介绍说,而2023年夏季的一场大雨让大棚——这一当地农户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我们这边大棚蔬菜一年收两茬,当年,农户的收入必然遭受影响了。”
不过,即使没有天灾,当地的大棚种植户收入在那几年也并不理想。“从中长期看,村里农民长期种植品种不改变,品质、口感距离市场需求越来越远,种出的蔬菜被贱卖,潜意识里也在进一步影响农户投身农业的积极性。”杨志明认为,必须要改变了。
据介绍,甄营村在2020年就被天津市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22年又荣获“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在遭受2023年的水灾后,当地政府除了给予财政支持,还额外拨付给甄营村350亩的集体土地——这片土地成为后来甄营村农业面貌改变的基础之一。
杨志明和记者说,在350亩土地上,村集体以强村公司为主体兴建了82个新大棚,成为甄营村现代化标准种植园的基础组成部分。“新的大棚除了在基础设施上更先进之外,还装有净水装置,并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避免大棚内淹水。”杨志明介绍说,之所以投入这样大,是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现代化标准种植园的功能。
随着消费水平提升,城镇和乡村居民对农产品需求也呈现精细化、精品化特征。“我们现在种的西红柿,仅种子的成本就比过去高很多,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蔬菜的顺利产出,基础设施、田间管理都要到位。”杨志明解释说。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农行的资金支持就成为该村农业面貌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在了解到甄营村村集体建设大棚的资金需求后,我们银行立即组建了专业团队,在实地、仔细地了解项目规划、收入预期基础上,做好高效贷款服务。”农行武清支行负责人杨小亭介绍说。这一笔贷款对于该行而言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额度上,农行武清支行共投放了1000万元贷款;周期上,考虑到村集体投入大且大棚还有定期维护、更新需要,该行给予10年期固贷支持;在当地政府统筹下,农担公司还首次提供了10年期担保服务,共同护航村集体将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
在谈及村集体的带动方式时,杨志明和记者说,农户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租用新大棚,但标准种植园的更大作用在于为农户筛选品种、指导种植。随着新大棚落成,甄营村“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也在去年9月揭牌,在中国农大、南开大学等科研力量支持下,一批批新品种在标准种植园中被选种出来,并在第二年进入更多农户大棚中,由此帮助农户种植更贴近市场。此外,村集体还组织并且开展全村农产品的分级、销售,通过两年探索,线上销售和社区团购已成为甄营村蔬果的主要销售经营渠道,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其产品价值正获得愈来愈普遍的市场认可。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天津市农、林、牧、渔业贷款同比增长12%,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目前,我们正组织全市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活水润乡村’服务季专项活动,围绕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机制建设与产品创新,将更多信贷资源精准投向粮食安全、富民产业、乡村建设、林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三农’重点领域,为助推都市型农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该行信贷政策管理处负责的人介绍说。